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汽车网 (https://www.0577qiche.com.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百科 > 正文

全面屏形态千万种 为何厂商偏爱这挖孔

发布时间:2023-03-08 10:47:49 所属栏目:百科 来源:
导读:  见过这么多全面屏手机,大家还记得曾经那个「定义全面屏」的时代吗?

  为了追求更高的屏占比,各家智能手机厂商使尽自己的浑身解数在这块看起来原本没有丝毫方正没有丝毫规矩的屏幕上前仆后继的动刀。「异
    见过这么多全面屏手机,大家还记得曾经那个「定义全面屏」的时代吗?

  为了追求更高的屏占比,各家智能手机厂商使尽自己的浑身解数在这块看起来原本没有丝毫方正没有丝毫规矩的屏幕上前仆后继的动刀。「异形屏」和「真全面」两条分支此起彼伏,「刘海」、「水滴」、「升降式」相继拍马上阵再到刀剑相向。

  即便在最开始的LCD挖孔屏上,也存在着「通孔」和「盲孔」的方向之争。其中,通孔以三星为代表,玻璃面板以下全部打穿,最大程度保证摄像头的进光量;盲孔则由华为推出,挖孔只穿背光层,在不破坏液晶面板完整性的同时,还缩小了挖孔孔径。

  两种方案的劣势也比较明显,前者因为穿透了包括液晶面板、背光层等多层面板,所以屏幕封装难度很高,在当时只能牺牲孔径大小来换屏幕良品率;后者由于多层面板的阻挡作用,导致摄像机进光量比较容易受到影响,且孔径小,对于组装流程的要求也更高。

  到了OLED挖孔方案得到验证之后,「孔径大小」开始被列入衡量屏幕素质的关键项。从三星S10到三星S20,挖孔孔径就从5.2mm缩小到了3.5mm,两者在视觉观感上的区别远比字面上的2mm更大更直观。然而,3.5mm并不是孔径极限,回到去年12月,vivo X30系列以2.98mm孔径封皇。

  这种看似与时间相悖的进化,其实是受到了方案和材质的影响。目前多数「直板」挖孔屏手机都是基于刚性OLED的挖孔方案,配合微型前置传感器实现超小孔径。而如果要在「曲面屏」上挖孔,比较成熟的则是以柔性薄膜封装的通孔方案,这也是目前不少曲面挖孔屏旗舰的选择。

  相比以玻璃封装的刚性OLED屏幕,曲面屏的柔性材料特质决定了其更高的开孔难度以及需要更缜密的封装设计。孔径达不到极限效果还是小事,如果在封装过程中孔径边缘发生有机发光体剥落、损坏,或者在装配时受到其他组件挤压,整块挖孔曲面屏就可以宣告报废。

  因为水汽会逐步侵入这些受损区域,并持续氧化屏幕有机物,最终产生不断扩大的黑斑( Growing Dark Spot),某厂的「葫芦屏」就是这样形成的。让人头疼的是,黑斑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并且产生的区域、速度也不固定,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的用户开箱就看到葫芦,而有的可能在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正常情况下,厂商都应该在手机出厂前进行质检拦截;倘若在开卖后才增加测验工序,已售产品对于用户来说更像是「摸奖」,即便是小概率事件。这样的做法,不仅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体验,也会让品牌形象受损。

  搭载屏下摄像头的全面屏手机还来了这么快,挖孔屏取代刘海、水滴成为当下新潮已是板上钉钉。有换机需求的用户没有必要持币观望,倒是应该在选择之前确认好,这家这款挖孔屏,靠不靠谱。

 

(编辑:汽车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