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队”这么强悍,还要拓展民营航天?
发布时间:2023-09-07 13:59:01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
导读:我国民营火箭公司星河动力于山东海阳及附近海域圆满完成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一)运载火箭发射任务,顺利将4颗卫星送入800公里预定轨道。
这是中国民营火箭公司首次开展海上发射任务并取得成功。相较于陆地发射,
这是中国民营火箭公司首次开展海上发射任务并取得成功。相较于陆地发射,
我国民营火箭公司星河动力于山东海阳及附近海域圆满完成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一)运载火箭发射任务,顺利将4颗卫星送入800公里预定轨道。 这是中国民营火箭公司首次开展海上发射任务并取得成功。相较于陆地发射,海上发射是一种全新模式,具有灵活性强、任务适应性好、发射经济性优等特点,一方面可灵活选择发射点和落区,更好地满足各种轨道无人飞行器的有效载荷发射需求,另一方面有效解决无人机外界长期关注的落区无人飞行器的安全问题。 与日俱增的应用需求,对一国火箭的发射能力和发射密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正如有行业人士所言,“火箭是航天工程的一个核心、一个基础,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多强、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可现实是,当前国内微小卫星市场蓬勃兴起,众多小卫星都想要“拼车上天”,然而“国家队”的火箭上却一位难求。 更关键的,在国际上,轨道资源向来遵循先到先得原则。眼下许多国家都在积极部署发射卫星,目的就是尽可能“多占座位”。 当此之时,民营航天迎头赶上,弥补“国家队”火箭谱系中的空白并形成差异化竞争,无疑能极大提升中国航天的活力与竞争力。 对于整个中国的工业体系来讲,航天一直是我们的拳头行业之一。正如SpaceX、蓝色起源这样的公司是站在美国科技工业的阶梯上探索一样,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的创新与突围,也离不开中国航天事业数十年的积累沉淀。 一方面,目前民营航天企业的研发骨干力量基本来自体制内的“技术流”,不少创业者过去还是独当一面的行业大牛,“国家队”的人才输送和项目孵化作用显而易见。 另一方面,研制运载火箭是一件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枚火箭零部件数量有时候多达十几万个,不可能由一家公司包揽完成。民营航天企业之所以能快速研制出高精尖的火箭产品,是因为身后有一个庞大的传统航天产业链支撑。 单看火箭制造,这是业界公认的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领域,涉及到结构设计、生产工艺、燃料注入、发射入场、脱离时机等诸多环节,任何一个小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任务的失败。就拿“硬核标杆”SpaceX的猎鹰火箭来说,其发射失败乃至爆炸已算不得什么新闻。 此外,在市场规律作用下,民营航天和“国家队”也存在路径上的差别。比如,相比固体燃料,蓝箭航天等民营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成本低、易获取、效率高的液氧甲烷等液体燃料。然而,此前关于液氧甲烷运载火箭,业界并无成功经验,这意味着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企业全力摸索。 (编辑:汽车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
推荐文章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