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汽车网 (https://www.0577qiche.com.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外闻 > 正文

1.8亿光年外出现“二维化”的超新星,科学家难以理解

发布时间:2023-04-07 10:37:46 所属栏目:外闻 来源:
导读:从我们人类的视角来看,宇宙中大部分恒星的亮度都几乎不会改变,但有一少部分恒星却会出现明显的变化,这样的恒星也被称为变星,总的来讲,“变星”可分为“食变星”、“脉动星”和&l
从我们人类的视角来看,宇宙中大部分恒星的亮度都几乎不会改变,但有一少部分恒星却会出现明显的变化,这样的恒星也被称为变星,总的来讲,“变星”可分为“食变星”、“脉动星”和“爆发星”,在它们之中,“爆发星”的亮度变化最为明显。

“爆发星”又分为多种类型(如矮新星、类新星、新星、耀星、超新星等),其中超新星的亮度变化最大,当超新星爆发时,其亮度会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强,峰值亮度甚至可以与它所在的整个星系媲美,即使是在上亿光年之外,我们也可以观测得到,正是因为如此,超新星也成为了科学家们的重点观测目标。

该超新星在天空中位于武仙座,距离我们大约1.8亿光年,最初于2018年6月16日发现,随后被命名为“AT2018cow”,之所以说难以理解,是因为它爆发时的形状并不是球体,而是一个非常“扁平”的圆盘。

简而言之,超新星其实就是一种威力巨大的爆炸,它可以形成于大质量恒星在其核心“燃料”耗尽时的引力坍缩,也可以形成于另一方面像著名的白矮星这样的非同寻常的致密天体在不可避免的吸积了太阳系内足够多的质量后所引发的令人不可思议的失控的热核爆炸。

从理论上来讲,当超新星爆发时,其产生的物质激波会向四面八方扩散,进而形成一个由迅速膨胀的气体和尘埃形成的壳层,其形状应该类似于球体。

然而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利物浦望远镜测量了来自“AT2018cow”的偏振光,并以此重建了它在爆发时的3D模型,该模型显示,“AT2018cow”在爆发几天后就呈现为圆盘一样的极为扁平的形状,看上去就像被“二维化”了一样,这与理论中的超新星完全不一样。

对于这个问题,科学家目前也是一头雾水。根据目前的研究情况,我们只能基本上确定此次超新星爆发源自一颗白矮星,这是因为在它的光谱之中,几乎不存在氢和氦的光谱线。

这里需要简单科普一下,氢和氦是宇宙中丰度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元素,所以恒星中总是会含有大量的氢和氦,对于大质量恒星来讲,由于其内部的核聚变会产生强劲的“辐射层”,其方向是向外,这会阻止其外层的物质进入其核心反应区。

白矮星上的物质仅凭“电子简并压”抵挡自身的重力,如果白矮星可以通过某种渠道吸积到更多的质量(比如说从它的伴星吸积),那么当其质量超过了“钱德拉塞卡极限”(约为太阳质量的1.44倍)时,“电子简并压”就无法抵挡其自身的重力。

在这种情况下,白矮星就会发生引力坍缩,进而引发失控的热核爆炸,也就是超新星爆发,由于白矮星上并没有氢和氦,因此在这种超新星的光谱中,就不会存在氢和氦的光谱线。

由此可见,“AT2018cow”应该是源自一颗白矮星。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发现,“AT2018cow”的亮度在爆发后两天之内就达到了峰值,并在16天之后就迅速消退,与一般的可见光发光的超新星相比,它的爆发速度更快,但是持续时间也相对来说短得非常的多,这也因此而显得太阳耀斑的非同寻常。

对于这种“二维化”的超新星,目前也就只知道这么多了,研究人员表示,它的存在挑战了我们对宇宙中的恒星如何爆炸的认知,期待在未来的研究中,科学家能够通过更深入的研究揭开其中的奥秘。

 

(编辑:汽车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