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有望在2030年到来
发布时间:2023-04-13 13:14:03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
导读:在大多数人的想象中,6G作为未来数字世界的“超级基础设施”,将以强连接、强计算、强智能和强安全的极致性能,支撑人、机、物的多维感知、泛在智联,赋能全社会数字化转型,实现“万物智联,数字孪生
在大多数人的想象中,6G作为未来数字世界的“超级基础设施”,将以强连接、强计算、强智能和强安全的极致性能,支撑人、机、物的多维感知、泛在智联,赋能全社会数字化转型,实现“万物智联,数字孪生”的美好愿景。 按照移动通信技术每10年左右更新一代的规律来看,业界普遍认为6G有望在2030年左右迎来商用。 人工智能加速通感网络构建 6G并不是什么新概念,但在技术研究上,6G当前还处于愿景需求形成,以及关键技术研究的初期阶段。目前业内普遍认为,6G通信能力将是5G的10倍以上,5G向6G的发展是从万物互联向“万物智联,数字孪生”的过程。6G将推动沉浸感更强的全息视频,实现物理世界、虚拟世界、人的世界三个世界的联动。 随着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火热和相关应用的落地,人们对“万物智联 数字孪生”应用场景下的6G网络有了更明确的想象。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艾渤认为,6G网络是通感融合网络。它既是通信网络,同时也是感知网络,拥有更深度、更广泛的感知能力,包括触觉、味觉,甚至意念等。 具体而言,相比5G,6G更节能、更智慧,拥有更快的传输速率;更低的时延与更高的可靠性;更高清晰度、沉浸式的体验和更快速高效安全可信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这意味着6G网络的构建需要突破多种关键技术,例如通信感知一体化、智能超表面(RIS)、超大规模MIMO、太赫兹通信、内生安全、移动算网融合、语义通信、极低功耗通信、空天地一体化等。 “人工智能本身改变的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融合。”陈尚义说,“以前我们会把一些问题简化,但是人工智能给了我们可以应对复杂性问题的新方式,我们不需要对这个模型做简化,而是可以直接面对世界的复杂性,这给我们有意识地设身处地地有意识地打开了很多难以置信的空间,也有意识不到地提供了可能会看到很多匪夷所思的新鲜事物的机会。” 6G需要“卫星星座” 近年来,尽管全球都在努力提升移动网络的覆盖面,但受限于经济原因,移动网络的复盖范围仍然以城市、乡村等人口密集地区为主。数据显示,移动通信系统目前的复盖范围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0%,地球表面积的6%,全球范围内仍有许多空白区域。 随着人类活动空间的拓展,沙漠、海洋、森林等偏远地区对移动通信的需求将逐渐增强,这势必对6G网络的复盖率提出更高的要求。业内普遍认为,卫星通信网络与地面网络的互相融合、相互连接,将成为6G网络实现全覆盖的主要模式。也就是说,未来卫星通信网络将成为6G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轨卫星离地球远,覆盖面积大,但时延长;低轨卫星离地球近,时延小,但覆盖面积小,因此要用许多卫星形成‘卫星星座’来实现全球覆盖。”英国萨里大学教授孙智立认为,为了支持6G大连接、低时延、可靠性的需求,卫星通信从高轨走向全轨(高中低轨)、从窄带走向宽带是必然。 在6G网络中引入卫星通信网络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可以增加频谱利用率,有效利用珍贵的频谱资源。在过往的移动通讯发展中,从最初的2G到如今的5G,业界采用的大部分频谱都属于Sub-6 GHz。但实际上,运营商很难获得完整的Sub-6 GHz大段频谱资源。相比Sub-6 GHz,毫米波频段可以更好地被发掘和使用,促使行业在特定的频段之间进行发展和共享。 “在引入低轨卫星网络时,要做好卫星数量和复盖范围的权衡。”孙立智说,“对卫星网络进行动态管理可以降低卫星网络传输成本,有利于满足网络服务需求。” 内生安全理论保障6G安全 除了6G构建过程中所需的技术突破,在6G发展中,安全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 这是由6G网络复杂的应用场景所决定的。作为面向2030年之后的智能网联基础设施重要支撑技术,6G将实现各种智能化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但在应用的过程中,可能蕴含着“三重安全风险”:共性安全问题、个性安全问题和广义功能安全问题。 这就意味着6G想要实现全球化商用,必须切实突破人为的广义安全功能建立的安全可信的壁垒,只有实现了安全可信,才能推进6G技术的高质量健康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在6G安全领域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在内生安全领域已经获得全球业界认同。邬江兴介绍说,内生安全理论解决了网络安全无法量化设计、不能量化评估的难题,让大家对网络安全性能“心中有底”。 (编辑:汽车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
推荐文章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