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百度阿里腾讯,谁能成为“中国的OpenAI”?
发布时间:2023-04-18 12:45:58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
导读:国外有微软、谷歌、亚马逊,国内更是遍地开花。“大模型发布月”名不虚传,刚刚过去的一周基本以“天”为计不断更新。继百度之后,华为、阿里、腾讯、360、商汤、知乎、毫末智行、昆仑万维等纷纷
国外有微软、谷歌、亚马逊,国内更是遍地开花。“大模型发布月”名不虚传,刚刚过去的一周基本以“天”为计不断更新。继百度之后,华为、阿里、腾讯、360、商汤、知乎、毫末智行、昆仑万维等纷纷公布大型进展,可能成为中国AI发展史上最“内卷”的一周。 刚刚过去的四月第二周,国内AI大模型浪潮迎来巅峰。先是华为公布了盘古大模型的进展,360宣布将基于360GPT大模型开发的360智脑落地搜索场景。 字节跳动、网易等国内有头有脸的公司都在研发大模型。雷军也表示,对大模型会全力以赴,坚决拥抱,并称正在研发一些有趣的技术和产品。 这场混战也引发了很多争论,王小川就不认同李彦宏称文心一言与OpenAI仅相差两个月的言论。关于国内与OpenAI的差距,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对比标准。最“自信”的是李彦宏认为仅差两个月,周鸿祎、王小川等认为相差2到3年,也有“中间派”认为差距是1到2年。 此外,关于巨头和创业公司在大模型时代的机会,各方立场也不同。不少观点认为,大模型是烧钱窟窿,只有巨头能玩得起,创业公司机会不大。李彦宏就表示,中国创业公司基本不会出现下一个OpenAI,重新做一个ChatGPT没有多大意义,也没有必要重复去造轮子。 从百度、华为、阿里、腾讯等巨头的布局来看,其更注重打造通用的基础模型,因此规模也往往更大。不过,巨头的玩法并不适合所有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巨头在打造通用模型外,也面向不同技术领域进行布局。百度以文心大模型为底座,面向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多模态、生物计算等领域都推出大模型,华为、腾讯和阿里也是类似。百度则更快人一步,目前已在能源、金融、制造、教育等领域推出36个行业模型。 百度副总裁吴甜曾对搜狐科技解释称,通用模型对行业特有的数据和知识的把握能力依然有不足之处,因此有必要打造行业模型。她认为,这是通用模型未来能够广泛应用最有效的方式。如今这也得到更多认可,华为也不断推出面向具体行业的大模型,阿里也将在今天发布行业大模型。 对于大模型的发展,过去都在追求规模,短短两三年参数就从千亿级别达到10万亿级别。但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模型并不是越大越好,或者说在参数继续增加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如何提升模型的能力。 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近日就提到,OpenAI正接近语言模型规模的极限,规模不再是衡量模型质量的重要指标,并且规模越大并不一定代表模型越好,未来还需要多一些途径提高模型的能力与实用性。 从头部大厂布局来看,其推出的大模型不仅是自身业务的支撑,如百度将文心一言落地在自家搜索、小度和智能驾驶等业务上,阿里所有业务也都将接入通义千问;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企业还将自主研发大模型的能力进一步对外进行了输出,进一步助推行业实体经济的数字化和制造过程的智能化的进一步升级。 目前,大厂都在计划通过云的方式对外输出大模型的能力,云计算成为AI大模型落地的最佳方式,模型即服务(MaaS)越发受到关注,而这也将带来大模型成本的降低。据阿里云透露,未来在云上训练一个模型的成本将有可能降低到现在的十分之一,甚至是百分之一。 这使得企业不需要再从“零”起步去训练出一个“好用”的大模型,而是可以直接调用大厂的通用大模型,再结合自身的行业知识积累和应用场景,就能以较低成本“一键”生成适合自己的专属大模型。 (编辑:汽车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
推荐文章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