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市场为什么频频“呼唤”苹果?
发布时间:2023-03-20 09:41:55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
导读: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坊间就会出现传出苹果即将推出AR或MR产品的消息,且不乏一些言之凿凿的证言。
苹果已然成为了印证AR行业成熟与否的明灯:苹果的每一个动向,都可能成为整个消费科技市场的风向标。就像智能手表
苹果已然成为了印证AR行业成熟与否的明灯:苹果的每一个动向,都可能成为整个消费科技市场的风向标。就像智能手表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坊间就会出现传出苹果即将推出AR或MR产品的消息,且不乏一些言之凿凿的证言。 苹果已然成为了印证AR行业成熟与否的明灯:苹果的每一个动向,都可能成为整个消费科技市场的风向标。就像智能手表、无线耳机等赛道所上演的,苹果的“进场”,常常预示着产品体验超过了用户心中的及格线。 01 谁在搅动AR市场? 当下的AR热,已经和谷歌没有太多直接关系,深究AR频频被舆论关注的原因,离不开两股关键力量: 亦是智能手机厂商的试水。在全球智能手机销量下滑的大环境下,智能手机厂商被迫开辟第二战场,除了IoT领域的厮杀,AR眼镜也作为周边出现在手机厂商的产品序列中,而且不断有新玩家进场。 二是元宇宙概念的利好。作为元宇宙的打开方式之一,AR眼镜可以说是和元宇宙捆绑最密切的赛道,不但趁机对未来的消费者进行了不可或缺的前期深入浅出的市场教育,也催动了国际资本市场对消费级移动端AR的人机交互系统的紧密关注。 到底是手机厂商的进场重振了资本的信心,还是AR初创企业的崛起倒逼手机厂商构筑新护城河,答案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有别于Google Glass的探索式创新,目前AR眼镜被赋予了足够高的期待,不仅被寄予“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的愿景,还搭上了元宇宙的快车,俨然是不可错失的黄金赛道。 譬如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平均每过12年就会产生新的计算平台,从单板电脑到PC到互联网,再到智能手机,皆遵循了这样的规律。而移动互联网已经延续了15年,无论是行业红利,还是用户的新鲜感都已经消磨殆尽,AR和元宇宙的“完美搭档”,势必会改变人们和信息的连接方式,创造出新的增长空间。 02 消费者不愿买单 也许会有人盯住市场的同比增长率,然后画出一张陡峭的指数级增长预测图,可在赤裸裸的销量数字面前,再高的增速都缺少说服力。即使是最乐观的全年34万台眼镜的销量,苹果的AR眼镜所带来的影响也只是为数不多的一小撮喜欢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尝鲜的极客用户。 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曾有人用来解释Google Glass失败的原因,现在依然适用。不同的是,现在的AR眼镜已经被压缩到两三千元的价格,计算、感知和显示能力远超2012年,产品形态从一体式过渡到了分体式,“眼镜”的重量可以轻至40g以内,偏偏还是缺少用户愿意买单的杀手级应用。 许多AR眼镜在用户体验上描绘了诱人的场景,譬如身临其境的游戏、120寸巨幕观影、随时随地办公……对于务实的用户来说,AR眼镜提供的所有功能,几乎都能在智能手机上满足,所谓的观影和游戏体验常常站不住脚。这恐怕也是杀手级应用缺失的“祸首”,先要越过一座用户体验非常成熟的“高山”。 打开一些AR眼镜的产品介绍,诸如Birdbath、自由曲面、MicroOLED、眼前追踪等概念跃然纸上,每一个字眼都在阐述产品的奇妙体验。可在电商评论区以及第三方投诉平台上,时常可以看到戴着头晕、毁眼睛、没有售后、夹脑袋等吐槽,即使技术上已经“大跃进”,体验上的不成熟仍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回到“计算中心”的话题上,计算平台的代际跃迁,绝非是靠时间来界定的,类似的故事或许可以打动资本,却无法说服普通用户。所谓的“计算平台”,远不是产品形态的改变,而是用户注意力的迁移,缺少杀手级应用、缺少差异化卖点、缺少可持续体验的AR眼镜,注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种试错和智能手机的屏幕大小、像素高低、摄像头数量等有本质的区别,倘若不能在办公、社交、娱乐等高频场景上打磨和优化出最优解,无法越过“能够正常使用”的最低门槛,仅仅用一些不合时宜的技术堆砌和“炫技”式的创新来“忽悠用户”,终归不能让普通消费者看到买单的必要。 03 市场是否在B端? 有别于C端市场娱乐为主的定位,AR眼镜在B端尝试扮演了生产力工具的角色。再确切一些的话,AR眼镜上的摄像头充当了佩戴者的“眼睛”,衍生出了人脸识别、远程协作、视频录制等应用,然后再匹配实际的生产场景。 比如在巡检领域,巡检工人可以戴着AR眼镜作业,通过识别设备上的二维码标签,AR眼镜可以自动记录工人的检查过程,对一些细节进行拍照,一旦发现了故障或隐患,还可以通过AR眼镜进行远程协助,远程专家借助AR眼镜传回的数据快速排查问题,效率远超传统的纸质巡检。 再比如远程培训,一些技能培训的课程中,如果学员们戴着AR眼镜上课,映入眼帘的不再只是文字、图文、视频、文档等资料,可能是1:1还原的3D素材,用三维的方式直观地介绍培训内容,譬如新产品上市的销售培训、对生产线安装操作工人的培训、建筑行业对桥梁结构的讲解等等。 原因并不难理解,AR眼镜在B端市场同样缺少刚性需求。以巡检为例,AR眼镜的故事看似丰满,最大的对手恰恰是智能手机的摄像头,扫码、拍照、录像、远程视频……没有任何功能是智能手机无法替代的。也许中大型企业愿意为新物种买单,大多数中小企业不难算清楚一笔经济账。 不排除AR眼镜和人工智能、3D建模等技术融合后,在B端市场呈现出更大的竞争力,演变出一些智能手机难以胜任的生产力。可就现阶段来说,AR眼镜的B端应用照旧有些鸡肋,想要撬开市场的难度仍然很大,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寻找体验、效率、价格的平衡点,B端甚至可能比C端更难点燃。 做一个总结的话,相较于消费市场的“高度内卷”,看起来还是一片蓝海的B端市场,短期内也不会是理想的避风巷。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目前的市场竞争格局已经基本定型,但是在这个领域,依然存在着巨大的机会。 (编辑:汽车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
推荐文章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