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汽车网 (https://www.0577qiche.com.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动态 > 正文

38万公里外再建一座空间站 载人登月只是小目标

发布时间:2023-03-27 12:39:46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
导读:载人登月可能是一个小目标,在我们有生之年,能够看到我们中国的航天员在火星上着陆。独占一座空间站还不满足,载人登月也只是小目标,为什么我们的航天人如今可以如此凡尔赛?

因为中国航天也从必然王国进入到了
载人登月可能是一个小目标,在我们有生之年,能够看到我们中国的航天员在火星上着陆。独占一座空间站还不满足,载人登月也只是小目标,为什么我们的航天人如今可以如此凡尔赛?

因为中国航天也从必然王国进入到了自由王国。航空领域的J-20战斗机总师杨伟说,所谓“必然王国”就是别人干啥,我们跟着干,那个时候我们跟着就很起劲,而现在“自由王国”,对不起,是我们想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

我国航天在必然王国时代,只用了先发国家一半的时间便独立建成了近百吨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载人空间站,与之配套的有载人/载货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具备连续复盖能力的大型地基/天基测控系统,以及服务空间站建设与运营的各类基础设施,还有庞大的人才队伍。

在深空探测领域,以探月工程为代表,不仅实现了月球探测的绕落,还代表人类首次拓荒月背探测,目前玉兔二号月球车与嫦娥四号着陆器已经在月球背面稳定运行超过四年时间,该工程首创的基于机器视觉理念的高可靠高安全登月技术也应用在了我国首次火星登陆任务中,助力天问一号完美实现火星探测的绕落巡。

这就避免了必须常态化对接在一个组合体上而导致的各舱段之间的干涉问题,比如光照遮挡。这是伴飞舱段技术的第一个成功案例就是太阳能电站的巡天光学舱,所以在未来这种太阳能电站运行模式的舱段可以有N个。

载人登月在过去看来是多么高不可攀的终极目标,但就像那位航天人说的那样,这只是我们的一个小目标。

我们并不把载人登月作为终极目标,因为这项任务所解决的问题是“载人地月空间往返”,就是航天员如何去月球,又如何从月球返回的能力问题,如同我们国家的发展起步的神舟飞船,返回舱是为了解决太阳能电站人员在天宫空间站与地面之间的来回奔波的往返需求。

掌握地月空间载人往返能力后,接下来就是解决人员在月球表面长期驻留的能力问题,目前我们正在对这一需求进行科研攻关。

就像那位青年航天人描绘的那样,我们并不满足于只拥有一座近地轨道载人空间站,我们的目标应当是同时拥有近地轨道空间站与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空间站,后者可以作为月面航天员的中转与保障基地,也是可重复使用月面着陆器的燃料补给站,从而保障航天员长驻月球目标的实现。

将来具备重复使用功能的月面着陆器可往返于月轨空间站与月面科研站,只需补加燃料即可重复使用,这样一来就不需要像阿波罗飞船那样,每次发射都要带上成本高昂的一次性月面着陆器。

将近三年前,CZ-5B遥一火箭就成功发射了旨在服务载人登月任务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该飞船返回舱最终成功抵御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地球大气层的热流烧蚀,并以无损状态垂直着陆于预定着陆场,着陆精度按照参试人员的评价,那是比命中十环靶心还要高的“10.8环”。

该飞船返回舱为了回收复用价值最大化,将原本置于推进舱的高价值设备尽可能地集成在了返回舱;针对月地再入返回的高热烧蚀问题,又应用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轻质碳基微烧蚀防热材料;为了进一步提高着陆精度,又创新了自适应预测校正制导技术,该技术还应用在了天问一号的火星登陆任务中;为了降低着陆缓冲的冲击力以实现重复使用,开发了群伞+气囊缓冲的着陆装备。

集成如此众多高新技术的返回舱内部可居住空间还相当大,达到了13立方米,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进入太空的一系列新飞船中,内部可居住空间最大的飞船返回舱。

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亮相的新一代载人飞船模型表明,优化设计后返回舱最大直径数据进一步放大,内部可居住空间有望进一步扩大。这样一来就更有利于航天员的长时间太空旅行。在返回舱里,不仅有独立卫生间,甚至还有专门用于就餐娱乐的专属区域。

与“新一代载人飞船”同步亮相的还有首次亮相的“月面着陆器”,而这款着陆器预示着我们已经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载人登月方案。

“月面着陆器”与“新一代载人飞船”是分开各自独立发射,前者也需要近月制动从而进入环月轨道,推进舱就承担了这部分任务,但这并不是任务的全部。

登月舱既是下降级,也是上升级,推进舱承担大部分动力减速任务就是为登月舱在下降过程中节省燃料,以保障登月舱在月面起飞上升过程中有充足的燃料。该登月舱也可以为日后发展具备重复使用功能的月面着陆器探路。

为了降低发射质量,登月舱配置的是轻质圆形太阳翼,另外还有一辆折叠式载人月球车,可以帮助航天员扩大在月面的探测作业半径。

目前,配套新一代载人飞船与月面着陆器的“CZ-10运载火箭”也进入到了全面研制的新阶段,预计到2027年可具备首飞条件,相信我们不会浪费该火箭首飞搭载机会,就如同CZ-5B遥一火箭那样。

届时就可以发射不载人但具备载人条件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至月球轨道,进一步验证载人登月任务能力。这次任务一旦完成,距离真正的载人登月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CZ-10运载火箭也可以用于部署月球轨道空间站舱段,在这款火箭的支持下,比天和一号核心舱更大更重的舱段都可以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加上月球轨道空间站,我们事实上未来将有至少三座空间站,分别是近地轨道载人空间站、月球轨道空间站、月面科研站。

月面科研站基本型目前已经确定实施,就是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尤其是后两个任务,将拓展定点登月能力,这与之前的月球任务主要要解决的是成功率的要求,到那时我们将能够在月球表面做到“指哪就落哪”,这是月球表面科研站要建立多个宇宙飞船群的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能力。

除此之外,我们还将获得分辨率更高的全月图、矿物分布图等遥感数据产品,有望在月球南极原位探测水冰资源,对于月球探测,乃至整个深空探测而言,这一资源的发现与开发将是具有战略价值的。

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将同步实施近地轨道与月球的载人探测,而在更长远的未来,预计我们将同步实施“月球”与“火星”两个地外天体的载人探测任务,“多星球物种”这个名字听起来挺不错,就看谁可以将其付诸实践。

(编辑:汽车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