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汽车网 (https://www.0577qiche.com.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动态 > 正文

如何科学应对 孩子“触网”低龄化

发布时间:2023-04-13 09:49:40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
导读: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许多学龄前儿童(3—6岁)早早接触、使用或拥有了手机、平板电脑、儿童手表等移动终端,在享受愉悦便利的同时,更面临着视力下降、网络依赖与不良信息侵蚀等问题。当
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许多学龄前儿童(3—6岁)早早接触、使用或拥有了手机、平板电脑、儿童手表等移动终端,在享受愉悦便利的同时,更面临着视力下降、网络依赖与不良信息侵蚀等问题。当前,我国学龄前儿童手机等移动终端使用现状如何?家长对孩子使用移动终端的管理与干预是否到位?对此,光明日报记者联合有关专家,面向全国31个省区市学龄前儿童家庭展开抽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5020份;此外,又对北京、浙江、重庆等多地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当前学龄前儿童移动终端使用状况及家长隐忧,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应对这一问题的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与移动终端的普及,这样的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龄前儿童的家庭里。

另外,在“触网”的孩子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专属设备。其中,拥有率最高的是平板电脑(18.7%),其次是儿童手表(18.25%),再次是手机(14.39%),拥有其他设备的占4.77%。

调查显示,学龄前儿童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参与的活动项目较为丰富。在已经“触网”的孩子中,有68.47%会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看动画片,位居首位;紧随其后,有41.18%的孩子会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刷短视频;再次是拍照、拍视频(25.7%)。此外,上在线课(19.54%)、学习手工制作(18.84%)、打游戏(17.6%)等也是儿童使用移动终端的重要内容。可以看出,手机等移动终端为学龄前儿童的娱乐生活提供了便利。

移动终端使用时长总体可控。在访谈中,不少家长谈及孩子使用手机时间过长的问题。从数据来看,在已“触网”的孩子中,各类移动终端每天使用总时长能控制在30分钟以内的占到59.31%,30~60分钟的占到30.79%,超过60分钟的占到9.9%。在单次使用时长的调查中,40.68%的孩子单次使用时长控制在15分钟以内,42.45%的单次使用时长在15~30分钟,16.86%的单次使用时长超过30分钟。超过半数的孩子能在与家长约定的时间立刻停止使用移动终端,近四成孩子大部分时候能如约停止使用,仅有1.81%的孩子基本无法照办。

在管理孩子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方面,很多家长反映,靠着“软硬兼施”,可以把手机从孩子手里拿下来。比如,在看动画片时,先跟孩子说好能看几集、多长时间,定好规矩,一旦到时间了,无论孩子怎么哭闹都不妥协。跟家里老人讲,做到行动一致。几次下来,孩子即使噘嘴也会照办,再之后就成了习惯,也就不哭闹了。

父母在儿童成长早期缺少高质量的陪伴。调查显示,有12.6%的家长会经常主动用手机“陪伴”孩子,有68.75%的家长偶尔用手机“陪伴”孩子,仅有18.66%的家长从来不用手机“陪伴”孩子;有六成多家长会让孩子浏览自己的手机。此外,还有30.43%的家长选择让孩子用手机等移动终端伴听入睡,代替传统的父母讲故事哄睡。

不少父母因为忙于工作,习惯用手机替代自己“陪伴”孩子,久而久之,孩子缺少高质量的陪伴、缺乏亲情与沟通,对电子设备越来越依赖。这种替代性“陪伴”,实质上阻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

家庭成员缺乏对孩子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科学管理。“孩子从3岁就开始使用手机。最开始是大人主动拿给孩子玩,为了哄孩子,也为了给家长腾出一些时间,这一玩就停不下来了,很快变成了孩子主动找手机、要手机。”很多家长在孩子接触手机这类移动终端的起步阶段,并没有坚持用量管理,这样一来就导致孩子养成了不好的习惯。

担忧陷入网络依赖。调查中,有62.09%的家长对于孩子使用移动终端可能导致网络依赖表示了担忧。在访谈中,不少家长反映,孩子总是见缝插针地玩手机。“吃饭之前要玩,大人一不留神没看好,就偷偷拿着手机刷短视频、玩游戏,甚至上厕所时都提出要玩。”专家表示,面对孩子过度依赖手机,家长如果缺乏科学引导,一味批评、指责甚至生硬阻挠,很容易激化亲子矛盾,导致亲子关系恶化,适得其反。

接触不良信息。调查中,有42.02%的家长表示担心孩子接触不良信息。一位5岁孩子的外公告诉记者,他在和孩子一起刷短视频时遭遇过“措手不及”的情况:“有一次,我给外孙看越野车爬陡坡短视频,一分多钟的长度,在最后车辆接近坡顶的时候,视频中现场围观的人却爆出粗口。这让我惊出一身冷汗。”此外,不少小朋友刷短视频的时候,是使用成人手机算法推荐视频内容时,难免会出现一些不适于小孩子观看的内容,这对小孩子的心理健康来说,有一定的损害。

家长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将家庭教育促进法落到实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陆士桢说:“家庭教育促进法将育儿这件传统‘家事’从法律层面上升为‘国家大事’,需要每一个家庭认真学习落实。科学认识、有效处理儿童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的问题,涉及家庭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则。家长要树立‘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起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要不断提高认识,强化学习。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提供的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可为家长提供参考,比如‘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保护未成年人隐私和个人信息,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等原则和‘相机而教,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潜移默化,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等具体方法。”

科学对待移动终端,“管控使用”与“合理利用”相结合。一方面,家长对学龄前儿童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既不能放任不管,也要避免方法粗暴。不建议家长通过强制抢夺、物理屏蔽的方式,完全断绝孩子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接触。应通过沟通、商议、引导,与孩子订立“使用规则约定”,锻炼孩子从小养成守约、自律的好习惯。另一方面,移动终端里的动画片、游戏、短视频等内容,可以成为家长开展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抓手、助手,而不是对手、敌手。家长要自觉学习相关知识,并结合家庭、孩子的具体情况付诸实践。

可从时间和内容两个关键点,对学龄前儿童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管理。时间,指的是每天总使用时长和每次使用时长,建议总时长控制在15~30分钟以内,单次时长5~15分钟以内。内容,即孩子通常使用手机观看、参与的内容,如动画片、短视频、网课等。其中动画片建议转到电视或投影仪上观看,更有利于视力保护;短视频的观看要抓住“一限一供一看一听”:一限,限单次时长;一供,主动提供科学健康的内容;一看,经常查看孩子正在观看的内容;一听,多听孩子看过的短视频内容。如此一来,孩子可以建立起用时上限的概念,家长也对孩子使用移动终端的内容心里有底。

社区作为家庭生活的栖息地,要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社区应发挥贴近性、经常性、熟悉性、多样性等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邻里专题研究、社群论坛分享、亲子情景游戏等活动,形成家长多陪伴孩子、孩子与手机健康相处的良好氛围。对于个别家庭学龄前教育存在特殊困难的家庭,应以儿童保护为主,适当予以帮助和介入,使个别家庭学龄前儿童教育的实施能够顺利进行。

社会层面,群团组织要为家庭教育提供保障,早教机构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教育、卫生、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应投入足够的力量,高度重视学龄前孩子使用移动终端的现象与趋势,注重调查研究,帮助家长更新理念、提升能力。社会各界应科学、客观、全面地看待学龄前儿童的手机使用,切忌全面否定,不能以极端个案替代社会整体情况,而是应严谨分析、科学论证。要切实加强监督,监督各类早教幼教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严禁生产销售对幼儿身心健康不利的电子产品,特别是未开发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产品。

 

(编辑:汽车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