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汽车网 (https://www.0577qiche.com.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动态 > 正文

航天文化、文旅 航天时代的新引擎

发布时间:2023-03-15 12:34:49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
导读:与以工业型、制造型为主的商业航天时代不同的是,在大航天时代,人们意识到商业航天应转型为应用型、消费型为主,并因此复盖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泛商业航天才是商业航天的本相。

历史告诉我们,大多数行业、产
与以工业型、制造型为主的商业航天时代不同的是,在大航天时代,人们意识到商业航天应转型为应用型、消费型为主,并因此复盖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泛商业航天才是商业航天的本相。

历史告诉我们,大多数行业、产业、事业的发展历程惊人的相似,先群雄并起、野蛮生长、发现问题,再总结经验、产生巨头、迅速崛起。我国的通讯产业如是、新能源产业如是、商业航天产业亦如是。

对于过去8年我国形成的商业航天,如果从发展阶段而论,可以视之为狭义商业航天。因为这个阶段的工作重点、产品形态、市场标的等要素特征与传统航天并无二致,虽然有了民营企业的参与,大多数企业也开始了一些创新的尝试,但并未有效扩充航天产业的内涵和范畴。

工业航天时代,中国的商业航天从业者一边依靠自身优势重复着过去的工作,一边尝试探索新的生存模式,有些企业因此也取得了一些颇具展示性的进展,形成了商业航天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其中也不乏华而不实、急功近利的现象,这个时期的短板和瓶颈已愈发明显,可持续性堪忧。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截至目前,整个产业并没有找到大的且稳定盈利的商业模式,也没有形成围绕大众消费群体规模的市场。

究其原因,一方面,先行者们是在政策不明确、商业航天无法可循、孤立、零散、缺乏系统战略、依赖旧路径旧经验的情况下闯入这一看似熟悉、实际又陌生的战场,而且创始团队多来自于传统航天企业,经营与管理依循旧例,市场意识和现代企业管理尚在探索阶段,从业务到管理都未达到现代市场竞争的要求。

另一方面,商业航天产业尚未形成生态,传统思维导致整个行业重制造、发射等基础业务,轻应用、消费市场的开拓与挖掘,可以说更多地是复制红海,而非创建蓝海。此外,顶层设计的政策仍需完善,资本参与缺乏宏观视角,同业间竞争多于合作等一系列问题,共同造成了现在的种种短板和瓶颈。

我国人口基数大,市场更加广阔。商业航天知名观察家、行业推动者刘雨菲女士预测:“我国航天投产比有望达到1:20甚至更多!而且经济带动作用更胜美国。”她分析说:“航天因其高科技属性、军民协同属性等特点,具有典型的‘杠杆’作用。发展商业航天,尤其是泛航天,可有效促进整个产业及其上下游生态链的高质量快速发展”。由此可见,我国商业航天从业者应主动拥抱广义商业航天,主动走进大航天时代,主动寻求脱胎换骨,挣脱红海中的艰难求存境况,在市场的引导下,激活创新基因,创造新蓝海。

刘雨菲女士强调,很多文章已经深度关注过美国的商业航天产业以及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胜出产业(如通讯、新能源等)的成功经验。从这些文章和资料中,不难明显地发现如今的我国商业航天装备制造产业若要如今的凤凰涅槃,归根到底无外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的发力:

1.走进大众消费市场。我国优势产业中,除了重型装备制造(如盾构机)等不面向大众消费的产品,其他成功产业都高度重视大众消费市场。比如小米从传统手机通讯入手,最终形成了米家智能家居生态链,几乎囊括了大众常见的电子消费需求。又如高铁,虽然大众不会购买列车产品,但“铁总”从服务切入大众消费,通过在车内、站内提供增值服务,以及IP周边,也可获得稳定而不菲的收入。

2.形成商业航天产业生态,搭建商业化的供应链。如果说通过航天技术转化、二次开发以及航天文化等产业的发展,可以将商业航天高高在上,送入寻常百姓家,那么围绕商业航天大众消费品,由大量中小企业形成的供应链,就可以将其固化于人民生活中,进而形成一个稳定、内生、闭环的商业航天产业生态。商业航天就不再是传统航天的补充和附庸,而是如同“SpaceX+特斯拉”,构建出“既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的、贯穿于天上人间的新蓝海。“而这,是我们一直呼吁的广义商业航天。商业航天,也是时候开启2.0时代的步伐。”刘雨菲女士补充道。

大航天时代的商业航天以应用牵引、市场主导,商业化是这个时代的主题,核心航天业务、航天技术应用及转化、大众消费组成的航天产品服务体系和航天文化体系共同构成商业航天的完整生态圈。大航天时代的特征是理性、务实、稳定、创新和成长,最终走进中国特色太空文明时代。

航天文旅是航天文化的最佳载体。不同于其他文化有着更丰富多样的体验方式,航天文化中科技、教育含量更高,可以有更多的互动性、体验性等不同传播方式,因此以大型互动体验项目为其中的亮点之一。正如迪士尼乐园是美国文化的窗口、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是美国航天文化的圣地(每年游客超200万人),我国航天文化也适宜由航天文旅承载。刘雨菲女士介绍说:“全球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为600多人,但全球80亿人,均有太空梦。通过打造文旅小镇、主题乐园、太空康养等项目,使游客有机会近距离感受航天梦、飞天梦,将给游客带来极大的震撼和触动,文旅小镇本身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航天大众消费品的展示销售窗口,为高科技航天大众消费品快速普及起到有益的作用。”

正如大航海时代开启了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大力发展航天文旅,将带动航天文化的宣传普及,同时,航天文旅作为航天技术转化与二次开发的消费品和大众直接对接的实体平台,可以快速将用户体验反馈给生产制造企业,形成技术和产品快速迭代进化,使航天技术转化在正确的方向上加速前进,开启航天技术革命。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助力国际合作,共同推动航天事业发展。

(编辑:汽车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