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线下渠道改革始末
发布时间:2023-04-07 12:42:31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
导读:小米眼中的小米模式要“革手机市场的命”,但现实中的它坎坷不断。
一开始,小米对专卖店模式的期待,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合作商积压货款的压力。因为这一模式下的合作商只用交一笔押金(合作结束时退还)
一开始,小米对专卖店模式的期待,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合作商积压货款的压力。因为这一模式下的合作商只用交一笔押金(合作结束时退还)
小米眼中的小米模式要“革手机市场的命”,但现实中的它坎坷不断。 一开始,小米对专卖店模式的期待,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合作商积压货款的压力。因为这一模式下的合作商只用交一笔押金(合作结束时退还),进货发货由小米直供而不必另外负担货款。理论上而言,这有利于快速扩张,但从现实看来,这并不能起到一个完全积极的作用。 “他们(合作商)表现出来的感觉是,虽然在做这个生意,但明显知道这个风险不用自己来承担,可能自然而然就没那么在意生意的好坏。”许天认为,专卖店模式同时削弱了合作商销货的动力,以及进货时对于品类结构更严谨的判断。 对于没有库存压力的专卖店渠道商,小米的管理方法是目标牵引。蒋烨介绍说,公司会从营业体量和开店数量两个核心指标对客户进行考核,如果完不成目标,客户级别会在次月被降级。降级的影响涉及拿货优先权,以及返点点位。基本上,每高一级,返点可以提升1-2个点。 彼时,小米专卖店模式的打法是“商稀缺,店加密”,即尽可能保持区域商的稀少,促进其多开店。在这个角度上,蒋烨认为合作商可能会一定程度上放松对一两家门店的关注。“在商言商,对于客户而言,他考虑的是综合盈利。”蒋烨表示。 几乎每个谈及小米模式的人都会提到四个字,“没有动力”——渠道商没有动力,运营商没有动力,销售员没有动力。这中间所有环节的参与者,都因为利益不足,找不到为小米“拼命”的理由。 据了解,小米合作商的利润最高在15个点(15%)左右,扣除人员激励大概在12个点,10个点的抽成比例也较为常见,在行业之中实属偏低的水平。 孱弱的基力让小米不得不吃“哑巴亏”。在迪信通这类大卖场中,柜台的销售人员有导购的作用。在友商每台补贴30元至50元,而小米没有补贴或是补贴很少的情况下,这种导购行为最终几乎都不会指向小米。这在线下是常见的故事情节,在内部看来也极其容易理解,因为那些冲着小米去的用户,基于对小米品牌的了解,很多在线上就完成了购买。 低利润注定了合作商的低配合度,这导致小米即便想提升服务质量,但凡涉及增加成本,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阻力。 “小米没有让他们赚到可以毫不介意这两千成本的利润。”在张驰看来,这是合作商不配合的根本原因。直到现在,即便团队想方设法催促,这份保险的全国投保率也还在85%左右,而一开始的纯自愿投保率仅为约30%。 从明面上来看,小米在产品力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快充芯片、徕卡合作,产品理念“从性能领先,到体验优先”。从小米12S、小米13等一系列产品评价来看,这些努力也得到口碑提升的正反馈,开始带领小米渐渐走出小米11系列的阴霾。 渠道分利还是那个老问题,小米短期之内难以改善的短板。蒋烨表示,做线下的核心之一,是要跟合作商形成合力,共同推出高端机型,但小米难以支付这背后的成本。 在市场营销的投入上,小米的力度见仁见智。多名受访者都有同一种感受,小米在线下对于醒目广告牌的占位是有限的,这是摆在消费者眼前的现实。 不过,小米产品体系的繁杂程度只靠“早读”很难建立完整的认知,宏观、系统的人员培训是更基础也更重要的。在这件事上,小米也很难提升频次。据记者了解,小米目前对一个省大概配置3-4名培训人员,大一些的省4-6名,轮流去不同市、县门店给一线人员做培训。在其他友商,这样的配置比例可能是一座城市配备一名培训人员。 销售额出现下滑,企业和渠道商的第一反应都是“减人”。就维护商业生命体的健康状态来说,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小米应该看到这背后“饮鸩止渴”的风险。白帆指出,一个200平米大小的门店如果只有3、4名销售人员,人流稍多就很难招待周全,用户在门店的体验水准可能会进一步下降。 不仅如此,由于使用第三方,小米的维修服务供给也不那么稳定。曾经有一个小米用户申请售后,拨通电话发现对面的手机维修工程师正在送外卖。用户问对方什么时候可以帮他修手机,得到的答案是晚上十点以后。他又问有没有别人能帮忙修,工程师回答说,目前这片区域总共只有两个人能修。这后来成为了小米内部用于调研售后服务的典型案例。 为了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小米也曾自建系统接入所有服务商,让服务流程可以被监控和评估。在服务商大会上,小米也提出过要每个单子多给点钱,让工程师们活得更好。“但我们分析来分析去,其实本质上小米将利润都摊薄了,根本就没有多大的资金来提高什么服务体系。”张驰说。 小米的线下模型实际上是想砍掉所有不必要的环节,省去代理模式层层抽利的成本,如果运营足够高效,位于链条顶端的小米和尾部的渠道商就都能挣到钱。 既然如此,高效的运营就是其中的关键。在变革初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搭建智能化的系统,以达到小米“省人”的目的,但目前小米并没有足够强的执行力做到这一点。 对于高效运营,小米还认为小米模式之下,总部直联零售商开店,会有更大的操盘权和掌控力。 “理论上可行,实际操作中不太现实。”蒋烨表示。例如互调库存这种周转,只会在同商门店之间比较顺畅,跨商调货会直面“人情难却”的问题,是必须人力操盘的一件事。这其中的润滑剂在于,客户的所有权属于小米,在财务思维上小米固然可以跨厂商进行货品拆借,但在线下,“保障客户关系”的优先级更高 尽管高毛利的互联网业务可以做现金牛,但恪守硬件毛利准则的小米仍是戴上了镣铐起舞。商业模式导致的利润低,对线下业务方方面面的开展都产生了阻力,促使后者最终达不到原有预期。 (编辑:汽车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
推荐文章
站长推荐